首页 资讯 正文

文化杂谈|警惕音乐节沦为“流量竞技场”

体育正文 228 0

文化杂谈|警惕音乐节沦为“流量竞技场”

文化杂谈|警惕音乐节沦为“流量竞技场”

这个五一假期(jiàqī),全国各地将举办近30个音乐节,今年有一个新现象,不少演艺圈明星官宣(guānxuān)跨界加盟,包括赵露思、任嘉伦、罗云熙、张新成、张晚意(yì)、俞灏明等。随之而来的是,门票价格飙升与粉丝(fěnsī)经济的强势入场。 作为城市文旅(wénlǚ)融合新名片,音乐节市场近年来喜忧参半。一方面,音乐节从(cóng)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“下沉”,今年五一将举办音乐节的(de)城市有成都、宝鸡、银川(yínchuān)、九江、扬州、常州、天津、绍兴、青岛等,呈现“全面开花”之势;但另一方面(lìngyìfāngmiàn),市场分化加剧,2024年已有多个音乐节因票务惨淡取消。对主办方来说(láishuō),传统乐队阵容同质化严重,独立音乐人票房号召力有限,而流量演员自带粉丝基数与消费力,既能“带票”,又能拉动(lādòng)地方文旅经济。从演员角度来看,跨界音乐节是影视行业“降本增效”背景下的再就业选择,音乐节演出时长仅1小时左右,且对舞美要求较低,成为高性价比的副业。此外,品牌赞助商和(hé)地方政府也更青睐(qīnglài)流量明星的曝光(bàoguāng)效应。 值得关注的是,今年加盟的这批演员并非(bìngfēi)“音乐小白”,一些甚至(shènzhì)拥有热歌代表作。任嘉伦曾以男团成员(chéngyuán)身份出道,罗云熙发布过三张专辑并举办个唱,张新成出身音乐剧专业,赵露思、张晚意(yì)等演唱过多首影视OST,俞灏明更是选秀歌手出身。 他们的跨界看似“专业对口”,但也难掩争议。音乐节本是乐迷(yuèmí)的平价狂欢,单日票价长期(chángqī)稳定在百元左右,此番因(yīn)流量明星加盟,价格全面上涨:单日票多在299元起,三日通票最高突破2000元,上涨幅度太大(dà),乐迷却要参与买单,于是“价格刺客”“退差价”等(děng)争议声四起。 音乐(yīnyuè)节生态发生改变之际,“如何看待演员加盟音乐节(yīnyuèjié)这一现象”成为网络热点。对乐迷(yuèmí)来说,在音乐节,一群同频的人一起(yìqǐ)欣赏喜欢的音乐,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然而大量明星演员涌入,音乐节有变成杂烩式文艺汇演的趋势;且粉丝群体的涌入,也消解了音乐的纯粹性;粉丝应援行为如夜排抢位、举灯牌等,更有可能破坏乐迷的沉浸式体验。音乐节或将从“共鸣场域”沦为疯狂的粉丝见面会,这对大基数的乐迷群体来说并(bìng)不友好。此外,对粉丝群体而言,他们更在意“自家(zìjiā)哥哥”的演出时长,一般(yìbān)只能亮相40到50分钟,这部分(zhèbùfèn)的抱怨声量也不小,有质疑认为“割韭菜(jiǔcài),诚意不足”。 如何破局?还应回归音乐本质,可以尝试探索分层共生,一些成熟音乐节(yīnyuèjié)的(de)做法可以借鉴,比如推出主、副舞台,推行明星票和普通票的票价分级,提前公布明星演出(yǎnchū)时长与互动形式,避免“货不对板”的消费纠纷,等等。说到底,音乐节的本质是音乐文化,而非流量(liúliàng)生意。短期看,明星效应或能提振票房,但若放任音乐节沦为“流量竞技场”,其代价将是核心(héxīn)乐迷的流失与文化定位的模糊(móhú)。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(kǒngxiǎopíng)
文化杂谈|警惕音乐节沦为“流量竞技场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